“连家船”上的疍民,现在怎么样了?

2025-05-16 01:14:39

传统的疍民终生居船

他们将多艘舢板、小船连在一起

既是住所

也是生产的工具、场所

被称为“连家船”

▲(疍民的家:闽江岸边停泊的渔船,从空中俯瞰渔船犹如一朵即将随风飘散的蒲公英)

彼时,疍民们在船头生产劳动,在船舱休息、待客,并以之存放物资,不少疍民还会在船尾饲养家禽。在早年间的江畔,此类场景几乎随处可见。陆运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疍民们几乎承担了闽侯县域内的物资、人员运输的重担。

▲(船上人家)

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岐运输社

主要从事水上运输业务

社内还曾建有能修补木帆船的造船厂

供应丰富的食堂

可以容纳80户家庭的宿舍等建筑

是闽江中下游规模较大的运输社之一

巅峰时期

新岐运输社有职工(社员)400多人

加上家属近2000人

共拥有各类船只200多条

▲(俯瞰新岐运输社)

“我们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在船上生活、工作,一般小船分配社员2人、大船3人。在20世纪70年代,每户靠一条船讨生活,每月收入水平可达到近70元,足以养活一家6、7口人。70至80年代期间,运输社由县管下放为乡镇管理时,社内资金尚余50余万元,可见昔日水运业务的繁荣。”今年76岁的老社员翁德钟说。

▲(新岐运输社的留守老人)

▲(新岐运输社办公楼)

翁德钟:

“闽侯县有10个运输站,罗列在闽江南北岸,分别是大目溪、白沙一站、白沙二站、甘蔗、鸿尾、竹岐、上街、南屿、南通、尚干,这些运输站曾经是闽侯县经济的有力支柱之一。”

▲(新岐运输社造船厂)

乌龙江中的龙祥岛

是七里地区疍民的集居地

如今

还有不少疍民仍旧

从事与船只相关的职业

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较过去有了显著的改善

▲(疍民的家:随着时代的变迁,闽江两岸如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这些疍民也过起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但一些年老的疍民仍然习惯船上的生活,每天驾着小渔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龙祥岛

曾经是七里地区疍民的集居地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还有许多渔民仍住在连家船中

后来

受益于“连家船”船民搬迁上岸工作的推动

许多渔民得以陆陆续续上岸安居

▲(休渔期结束,五虎山下的疍民正准备开始新的征程)

今年50岁出头的老渔民刘昌华

家族从高祖父就是渔民

他7岁就开始跟随父亲捕鱼

练就一生娴熟的船上生活技巧

▲(龙祥岛年迈的老疍民:虽然岁数已高,但身手仍然敏捷)

刘昌华告诉记者,听老一辈人说,在旧社会,龙祥岛只要来台风、发大水,整个岛就会泡在水里。解放后,渔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用双手一扁担一扁担挑材料,慢慢筑起来21条围垦堤,并陆续将之连起来,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形成一条被称为“水上长城”的环岛堤坝。之后,再大的台风和洪水都不会造成全岛性的灾难,渔民的生活越发稳定了。这一切,可以说是“人定胜天”的最好阐述和写照。

▲(渔舟唱晚:夜幕降临,疍民的小渔船与对岸华灯初上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对比,给人时空交错的印象•摄于闽江大桥菖蒲水域)

如今

那些水上居民及其后代们

依旧以勤劳和智慧

深耕于闽侯这片沃土

为自己和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闽侯县融媒体中心

林若野/文 王立强/图

编辑:林丹(小) 宋桂瑱

校对:李晓龙 宁媛媛

审核:潘杰

监制:谢永杰 倪心昕

点击下方名片

即可进入“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

进入主页后

记得“关注”并“星标★”我们哦

猜你喜欢

◎这里的山上竟藏着一座书院……

◎人均50元吃到撑!福州大学城太好吃了吧!

◎火了!闽侯这些地方,福州游必打卡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