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我很复杂,你未必懂
文/全历史 老三诺夫娜
1643年9月21日,皇太极在清朝首都盛京(今沈阳)去世。
皇太极在位期间,政治上,对清(后金)八旗制度进行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推进汉化,实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军事上,征服漠南蒙古,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对明用兵,使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为其子顺治入主中原打下基础(此处可a到1644年9月20日的北京)。
父亲植树,儿子乘凉,在中国古代有不少先例。比如西汉文帝(此处可a到公元前180年7月17日的长安)和景帝休养生息,使国富民强,才让武帝(此处可a到公元前156年7月14日)有可能攻破匈奴;曹操(此处可a到220年3月15日的洛阳)平定北方,挟天子令诸侯,其子曹丕(此处可a到220年12月11日的许昌)才能代汉自立。
皇太极
皇太极自即位起,就为打造统一基业忙个不停。他有很多行为看起来相互矛盾,但背后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接下来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战场上的铁汉和亲人面前的爱哭天子
皇太极跟父亲努尔哈赤打抚顺,明朝派兵增援,努尔哈赤想撤退,皇太极却冒死冲阵,与明朝援军力拼,结果将其全歼,还收获九千匹马。在萨尔浒之战中,他参加了所有主要战斗,一马当先,逢战必胜,还在遭遇战中致使明军主将阵亡。
这样一个铁汉子,却非常爱哭。爱妃去世,兄长去世,子侄去世,部下去世……他都能哭好多次,灵前哭,入殓哭,外出经过墓地哭,每次都哭好半天,声音隔很远都能听到,怎么都劝不住。
有学者说,皇太极的哭,虽不乏真情流露,但有模仿刘备政治表演的意味,他对下属去世的恸哭确实让人感动进而对他死心塌地。
努尔哈赤剧照
其次,对政敌排挤,对汉族降官宽大
皇太极对于争权的政敌,极尽排挤之能事。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正妻,皇太极怕她以尊贵身份帮多尔衮争权,将其逼死。
后来皇太极终于继承汗位,但要跟三大贝勒(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共治。为了分化三贝勒权力,他另选40位大臣跟他们轮流执政。三贝勒不满被分权,消极抵制,皇太极逐个整治。
先是阿敏,因为明军来袭时直接弃城逃跑,皇太极议决十六条大罪,将其幽禁。莽古尔泰跟皇太极发生争执,被议决大不敬罪,共治资格被动摇。
代善见状,自请正式场合坐在皇太极侧面(之前并排坐)。但忍让没有用,皇太极还是用战马变瘦这样的借口,治代善不恭之罪,革除尊贵身份,使其失去共治资格。莽古尔泰后来暴毙,皇太极终于实现独裁。
但是对汉族降官,皇太极却仁善、宽大。
祖大寿投降时,皇太极不准他下跪,行抱手礼即可;军阀孔有德等投降时,不但不用下跪,还被封王。
不愿投降的汉官,他甚至会好吃好喝供养;有人降而复叛,他还给盘缠放其回家。
不管是对政敌排挤,还是对汉官宽大,目的都是强化统治。重用汉官,可以分化满洲贵族权力,加强集权;用良善政策吸引更多汉官来降,可以为清朝带来优秀将帅和汉地的统治智慧。
第三,汉化的推动者和满族文化的保护者
皇太极推崇汉文化,总能从汉文典籍中找到执政思路。
他模仿《三国演义》里的蒋干中计,给袁崇焕(此处可a到1630年9月22日的北京)下套:他知道被俘的明朝太监偷听,故意讲跟袁崇焕往来之事,然后放松看管让太监逃跑,袁“通敌”的事就传了出去。所以有学者认为,袁崇焕被杀是清反间计使然。
袁崇焕
为了让满人学习汉文化,他设置官学,让8-15岁的满族子弟学习儒家经典。设置翻译机构,把《孟子》等很多汉文典籍译成满文。
他还对比明朝制度,设置六部、翰林院和督察院,还开科取士。
但跟北魏孝文帝汉化(此处可a到589年1月22日的南京)不一样,皇太极不主张外貌的汉化。他要求满人衣冠、发型保持传统样式,他认为这样有利于保持善骑射的优势。
所以不管汉文化还是满洲习俗,皇太极都不全盘接受,而是则其善者而从之。
第四,动乱的制造者以及和谈的推手
皇太极先后征服朝鲜和蒙古,攻克关外多个明朝堡垒,让明朝疲于应付。
除此之外,他五次派军队绕过山海关,兵临北京城下,先后在西直门、广渠门跟明军激战,致使北京全城戒严,调动各地兵马勤王。
每次在北京城外,清兵都连番攻克周围城镇,劫掠百姓和钱财,让明朝损失数百万人口、牲畜和数百万两黄金白银。第四次入关时,他们还向山西、河南和山东发展,一路重要城镇全部陷落,明兵部尚书孙承宗因守城殉难,督师卢象生阵亡。
制造动乱的同时,皇太极一直寻求跟明和谈。他请袁崇焕、朝鲜人和蒙古人帮他递话,但都没成功。在他去世的1643年,崇祯帝(此处可a到1611年2月6日的北京)迫于李自成压力,终于想跟清议和,却因群臣反对作罢。
其实不管是战争还是求和,都是为了实现消灭明朝的长远目标。明朝国力强大,不能顷刻消灭。所以先讲和,赢得和平发展的时间,同时逐渐削弱明朝。
皇太极善于学习,锐意改革,让部落形态的后金快速发展。而明朝内部互相倾轧,不思进取,最终被清朝取代,这也验证了后发优势定律(规律24-后发优势法则:落后有优势,反超有方法)。
历代评价:
皇太极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颇具豁达之陶度,饶春风和畅之情。如汉人之优待也,国俗之保存也,皆能为其父之所不能为。
——萧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