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大老虎”刘志军的功与过:高铁走向世界,官商勾结敛财50亿

2025-10-12 06:42:32

然而,回到铁道部,人们对刘志军的评价便有了天壤之别。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铁道系统工作人员表示:“在他的领导下,铁路事业脱离了‘人均铁路一根烟长’的尴尬局面,也研发出了几款自主高速列车。”然而,另一位与刘志军认识超过20年的老铁路人则直接指出:“他带出来的人常带有匪气,开会时,常常以‘兄弟们’开场,而不是‘同志们’,他进去,许多人也跟着一起进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志军的“霸气”性格确实加速了中国高铁的发展。中国高铁项目在2007年启动,按照传统铁路建设的模式,基本上是铁道部单独出资,这种单一的融资模式使得经费问题成为刘志军最大的困扰。为了化解这个困境,他果断决定与地方合作,吸引资金投入,既减轻了铁道部的财政压力,又加快了高铁建设的进程。

作为一名铁道部长,刘志军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他的工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早上要开会、听报告,下午还要外出检查,直到晚上,才有时间坐在办公室审阅材料。即便深夜时分,他依然灯火通明,经常一发现材料中的问题,就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讨论,并要求当场解决问题。渐渐地,他的雷厉风行作风成为了人们对他的重要评价之一。

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刘志军面临着无数的挑战,但在他看来,所有问题都不是问题。他的一个创新举措就是“洋货国产化”,他把世界各国已经发展的高铁技术加以融合,最终在短短几年内弥补了其他国家几十年发展的差距。刘志军对时间的紧迫感无比强烈,甚至几乎不听任何反对声音。

然而,这种急功近利的工作方式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部分铁路系统员工如朝荣和曾对此提出批评,认为铁路建设已失控,过度推进的情况存在风险。面对这些声音,刘志军从不示弱,甚至在公开场合严厉批评反对者,铁道部内部不少人也因此受到了冷落。

此外,刘志军的权力运作也充满争议。每当涉及人事任用时,他通常会直接做出决策,毫不拖延;如果觉得某个干部不适合,就毫不犹豫地撤换,整个过程简单而直接。这种做法让一线员工的不满情绪积压成山,虽然刘志军深知自己已经耗尽了铁道部的资源,但他依然坚持为中国铁路的发展牺牲“铁路人的利益”。

东窗事发

尽管在刘志军的领导下,中国铁路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乘坐体验上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连欧洲等先进国家也在他的强硬手段下转让了相关技术,但这段辉煌的历史背后,刘志军所采用的手段却并非全都合法。自2003年担任铁道部部长以来,他的贪污行为已持续了长达25年。刘志军不仅为一些企业老板提供权力交易的便利,也为一些官员提供了晋升的机会。

刘志军的腐败链条很长,涉案金额巨大。1993年,沈阳盛发装饰公司为承揽装修工程,向刘志军行贿20万;而在1994年至2001年,香港宇昌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了获得铁路集装箱堆场等项目,曾向刘志军行贿累计高达197.26万元。最终,刘志军从这些行贿者手中获得的贿赂数额累计达6460.54万元。

2011年,刘志军因涉嫌高铁建设中的腐败问题被带走调查。当时,审计署发现了京沪高铁招标中存在的“潜规则”,揭露出大量的虚假发票和没有招标的工程项目。在这起事件中,涉及的违规招投标金额高达50亿,而与刘志军有染的企业和个人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在这一系列的腐败背后,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丁书苗。她曾是一个卖鸡蛋的小商贩,在结识刘志军后,她逐渐开始参与铁路项目的倒卖,并且赚取了巨额利益。2007年至2010年,她通过刘志军“介绍”了57个铁路项目,抽成高达20亿元。

随着刘志军的垮台,丁书苗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她为掩盖罪行,曾多次通过行贿来为刘志军和其他官员辩解。

2011年,刘志军最终被带走接受审判,所有隐藏在他背后的黑暗面都一一揭开。对于一个曾经掌握着巨大权力的人来说,这一切的崩塌是突然的、彻底的。而在他被捕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深刻体会到自己所失去的一切,不再关心自己的命运,唯一牵挂的,只有年迈的母亲和无力改变的过去。

这场长达25年的腐败剧,最终以刘志军被判无期徒刑而告终,标志着这位曾经一手推动中国高铁事业的铁腕人物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