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的塔你一定不知道的事(上)

2025-05-14 14:23:29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记云:“佛言:‘应可用砖,两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钵,随意高下。上置平头……中竖轮竿,次着相轮。其相轮重数,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宝瓶。’”桑奇大塔这类印度早期窣堵波的形制,与这些文献中记载基本一致,下部有高大的基台,其上为实心覆钵丘,覆钵丘小于基台,所以基台与覆钵丘之间的空间就成为一圈廊道,供僧俗用来右绕礼拜。覆钵丘顶立一组围成方形的石栏,这个部分成为“平头”,中间立一根杆刹,杆上叠置三层小圆伞盖,即三层“相轮”。

印度桑奇一号大塔各部分结构示意图

早期的佛教教义认为佛陀无上伟大,佛身不可形象,《增一阿含经》云:“如来身者,不可造作…不可摸测…不可言长言短。”所以一开始佛教并没有佛像,经过阿育王大力弘法,窣堵波就成为佛与佛法的象征物,成为信徒和教众最重要的礼拜对象。

拉合尔博物馆藏锡克里佛塔,塔身部分刻佛传、本生故事雕刻。

到了公元一世纪左右,受到希腊文化影响,佛像率先出现在西北印度的贵霜王朝境内,在当地的窣堵波上,也开始流行雕刻各种佛传、本生等故事,原来作为主体的巨大覆钵,开始逐渐变小,其上的平台和相轮部分则相对变大,最下的台基部分则开始出现方形、多层的形制,并出现了下部逐渐升高且在其表面设龛刻像的做法。

穆赫拉穆拉杜寺窣堵波、白沙瓦博物馆藏公元2-3世纪石小窣堵波

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窣堵波成为内涵更广的纪念性建筑,在进入中国之前,其形制和样式已经产生了各种新的发展和变化,文献记载建于公元二世纪中叶的乾陀罗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窣堵波:“名雀离浮图。塔基方形,周三百余步,层基五级,高一百五十尺,其上建十三级木构塔身,上又有金盘十二重,合去地七百尺。”这是典型的犍陀罗风格建筑,而早已不同于印度南方早期窣堵波的形式了。

西域之于阗热尔克古塔、尼雅古塔、苏巴什古塔

中国本没有塔这个字,其初见于东晋葛洪《字苑》,而汉地的佛塔实物,东汉就已经出现,现知最早的中国佛塔形象资料,为四川什邡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上的三层佛塔。此塔基座之上立有三层塔身,各层皆表现为三间四柱的木构外观,各层塔檐及塔顶都作斜坡顶,还略微带有中国建筑凹曲屋面的特征,顶上立有刹竿并安置三重相轮与宝珠塔刹。

四川什邡出土东汉画像砖,残长21、高15、厚7.5厘米

2008年湖北襄阳一东汉墓出土了一件黄釉陶楼,其主体为两层木构楼阁,本是常见的汉式陶楼,与众不同的是,这座陶楼顶部设有相轮塔刹,而相轮塔刹是印度佛塔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通高104、进深31、宽33厘米,由门楼、院墙和两层楼阁组成

四川画像石上的佛塔塔身主体为三间四柱的木构,湖北黄釉陶楼主体为木构楼阁,都是中国自身风格的建筑。《三国志•刘繇传》记:“(笮融)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这是华夏佛塔的最早文献纪录,其中记载的浮图祠形制,也是典型的汉地建筑。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文献纪录,这些汉地最早佛塔的形制和印度及西域佛塔的形制已大为不同,这体现出佛教初传中土之时,尚无法突破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禁锢,只能依附于黄老之术的情形,当时佛塔这种典型佛教建筑,必定要以汉式传统建筑为主体才能为时人所接受,同时又必须具备竿刹相轮这类外来建筑构建作为特征标志,才能以新奇的形象引起社会各阶层注意,从而达到传法传教的目的。

中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十余座仅高数十厘米的小石塔,这些塔出土于甘肃和吐鲁番地区,刻造于公元五世纪上半叶的北凉时代,其形制大体相同,圆柱形,没有木构楼阁式塔身而具备覆钵丘和粗厚相叠的高大的相轮,这明显保留了较多印度、犍陀罗佛塔的造型特征,然而北凉石塔上大多刻有汉地道教的八卦与星象符号,可见当时佛教仍然附会于方士神仙迷信的特点。

左北凉高善穆石塔,右北凉高善穆石塔

因为塔是佛陀和佛法的象征,礼拜佛塔也就是礼拜佛陀和佛法,僧俗为礼拜的需要而建造各种大型佛塔的同时,还出资雕刻诸多小石塔,或施予佛堂或置于精舍,一则僧徒能以此观经想佛,一则可以让更多的信众更为容易地礼拜。此外,不论大小,也不论以何种材质造塔建塔,其本身也是一种无上功德,《摩诃僧祇律》云: “真金百千担,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团泥,敬心造佛塔;人等百千金,持用行布施,不如一善心,恭敬礼佛塔。”《法苑珠林•敬塔篇•感应缘》记西晋时会稽贸县(今宁波)出土小塔:“高一尺四寸,方七寸,五层露盘,似西域于阗所造。”文献中这种小塔和北凉石塔一样,都是为敬塔及求功德而施造的。

曹天度现存台北历史博物馆,塔刹存山西朔州博物馆。

雕造于北魏天安元年(466)的平城曹天度塔同北凉石塔一样,不具备内部空间,也是用于礼拜和求功德而造的石塔,不过其形制为一座九层楼阁形方塔,单从外观上看,是座典型的汉式仿楼阁重楼佛塔。

曹天度塔身高约2米,塔刹残高约0.5米,原藏朔州崇福寺。

汉代盛行巫祝神仙思想,好仙者认为“仙人好楼居”,所以当时无论都城还是各地,都为求仙而建造了诸多高大的重楼式建筑,汉晋间人视佛为西方列仙,作为佛及佛法象征的佛塔,也就出现方形多层重楼的形制。

河北阜城东汉墓出土重楼陶楼,通高216厘米,边长82.8厘米

曹天度石塔整体呈方形,各层逐次缩小,每层塔檐均作坡顶,翼角微翘,并完全仿木结构刻出檐椽与瓦垅等构件,曹天度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实例。

曹天度石塔

随着佛教的迅速而深入地传播,佛教建筑的兴建也随之越来越兴盛,东晋十六国时期,佛塔除了信徒集资建造之外,国家统治阶层和地方豪族也开始不惜重资兴建,以示虔诚并祈求功德,佛塔的层数和体量开始有更大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名僧道安于东晋宁康元年(373)在襄阳创建檀溪寺造五层高塔,之后南朝刘宋在建康兴建了七层庄严寺塔,而北魏于天安二年(467),在平城建造了七层永宁寺塔,文献记载此塔“高三百余尺,基架博敞,为天下第一。”宋明帝于泰始七年(471)建湘宫寺,本拟建十层佛塔,不成,改为建二座五重塔,说明七层高塔已近当时技术极限,大概五十年以后,建筑技术才有所突破,熙平元年(516),北魏以皇室之力在洛阳终于建立起了九层永宁寺塔,南朝梁武帝在大通元年(527)建造的建康同泰寺塔,也高达九层,至此,建造高塔不但成为皇族贵戚、豪富大家之间争奇斗奢的一种方式,更是国与国争胜的表现,佛塔的高度和规模也就随之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遗址鸟瞰

《洛阳伽蓝记》记永宁寺塔:“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通过考古发掘得知,此塔塔高以《水经注•谷水》所记高四十九丈较为合理,这已远远超过了三百余尺高的七层平城永宁寺旧塔了。

杨鸿勋先生手绘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

洛阳永宁寺塔原地下部分的基座东西101米,南北98米,厚2.5米,基座上有124个方形柱基础石,由外至内构成五圈柱网,然而塔中心部分为巨大的实心土坯砌体,这起到抗击摇摆及扭曲以稳定塔身构架的作用,由此可知,永宁寺塔为方格柱网与中心土台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也就是说,洛阳永宁寺塔是一座土木混合式建筑,并不是一座纯粹的木构佛塔。

中大同元年(546)建康同泰寺九层佛塔焚毁,梁武帝又建十二层新塔。虽逢侯景之乱而止,却已然说明南朝这时已经具备建造高过十层佛塔的技术能力。当时描写佛塔的诗文中可见“重檐”、“累栋”、“悬梁”、“浮柱”、“飞楹”等语句,可见这些佛塔都是多层木结构,“悬梁”、“浮柱”更表明其构架是一层层相叠而成。日本飞鸟时期的建筑遗构,是公认的学摹南朝之作,根据世界最古老的木构佛塔法隆寺五重塔推测,梁武帝时期建造的高大佛塔,都应都是纯木构方式,与北朝佛塔多为土木结合方式决然不同。

日本飞鸟时代建筑法隆寺五重塔

南朝木塔的高度未必超越洛阳永宁寺塔,然而在建筑技术以及结构外观上,这些佛塔明显要比北朝更胜一筹。但不管是南朝同泰寺九层塔、十二层塔,还是北魏永宁寺这样巨大的塔,如果没有没有登峰造极的建筑技术,没有巨大人力和财力作支持,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印度古窣堵波断面结构示意图

《南史》记有梁武帝曾发掘长干寺塔下“龙窟”及舍利事,古人建塔时先在塔心位置的地下挖一小室,名“龙窟",用来藏纳舍利及相关宝物。龙窟上立石磉,石磉又称“刹下石”,相当于整座塔的奠基石,然后再在石磉上立木刹塔心柱。考古发现,印度古塔中舍利函都存放在高大覆钵丘的中心轴上下,其中心轴上或立好木柱,或者设置管状孔洞,而汉地佛塔,舍利函已转为深埋在塔心柱之下了,后世建塔设龙窟莫不安此形制,并称龙窟为佛塔地宫。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