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知识:浅谈公廨建筑是如何形成的?
除公廨之外,明朝还颁行天下一律建设各种国家政治礼仪性建筑:一是儒学,府称“府学”、州称“州学”、县称“县学”,是教育府州县生员的学府。太祖按“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重教思想,洪武二年十月,颁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其后都司、行都司、卫所、转运司、土司皆按府州县建儒学。
年龄15岁以上的生员俱照例送入学,明初规定,府学定员40人、州学30人、县学20人、土官入学无定额,后来每府州县往往超过定员。儒学形制基本是国子学)的缩影,廨修扩建行动相当频繁,修建范围以正堂、仪门、大门等已存的建筑物为主。大多数的地方公廨在宣德、正统年间因岁久或遇灾颓坏,公廨修建当成了急要之务。还有公廨扩建行动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扩建属官、吏胥办房。明中期,在政治上官员间的上下关系发生变化。明朝府州县正官需要严格遵守任期,也不得祖籍任职。在一个公廨中,正官毕竟是外人,然其属官、吏胥都是本地人。正官对工作环境并不熟悉,日常政务繁忙,不得一任。很自然,各种职权对部下的依赖程度加深。
第二,重建宣扬性建筑,推行规格化。随着明朝统治长久,公廨等官方建筑包含的“象征”角色显然浓厚。为显示明朝“一代之制作”和礼仪思想的雄厚,将建筑格局急需规格化。已前面说过,申明亭、旌表亭、戒石亭等建筑,虽然明初早就命令天下一律建置,但实际上或有或无。所以就明代而言,包括仪门、谯楼、申明亭、旌表亭、戒石亭等宣扬性建筑的有无或完整程度,可做一种规格化的标准。
第三,扩建后堂建筑,私人空间充实。大抵是上述二条件完成后,政治实用功能几乎完备,可扩建开始涉及正官的后堂。虽是用以处理密事之所,但后堂本身是正官私人生活之所,此时期主要增置花园、池塘、客厅、厨房、杂屋、憩息、游玩、生活等与政治无关之所。以后堂为核心的建筑群,与大堂建筑群门墙相隔,成了一个独立的院落。
明中期的长期政治动荡,由于明世宗治世初期的励精图治,社会秩序稍微恢复起来。然也只是昙花一现,内患外寇、农民贫困等社会问题继续存在,导致了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君臣关系相如水火、奸臣垄断政权,明朝一天天腐败下去,君臣彼此努力也无济于事。最后,社会秩序崩溃,不能逃脱国灭的命运。
就公廨建筑政策而言,至嘉靖时期已成定制,其后虽各有倾圮、修建、新建等情况,但建筑礼制没有太大改动。柏华先生所定为“嘉靖定制”此概念,正是恰当的。规划定立后,公廨建筑政策达到了维持的阶段。维持的手段大概有两种:
第一,基于已存的机构,再扩建专门机构。公廨既是政治建筑,又有礼制建筑的侧面,中国古代王朝对礼制有层层周密的规定,一般为了避免损害国家威严,既有增加、调整等积极行为较多,然很少有减少、废止等消极行为。就府州县廨建筑而言,通过梁柱、房数等调整增置各种机构。
第三,挂匾额,赐标语。如上所述,公廨规模扩大带来了“象征”“威严”的色彩浓厚。随着公廨建筑格局功能的规格化,明朝还企图从礼制方面来加上官场的神威感,故各建筑物上挂匾额,赐予宣扬性的标语。挂匾额最代表的宣扬性建筑有牌坊。牌坊,对府州县正官公廨的牌坊特称“宣化坊”。
顾名思义,匾额上题的名称目的是为了宣化臣民,从字面上表现官员廉政的思想。例如,河南内乡县衙博物馆现存的牌坊有“菊谭古治”“忠廉坊”等标语。挂匾额,立牌坊,最早出现于明初时期,而明中期有的地方早已完备,然至嘉靖年间后因各地公廨机构齐全,便在全国普遍。同时,大门前的石狮像、照壁等附带建筑也依次出现。这些设备虽然没有实用功能,但既有标示的存在,又能够让百姓容易感受到公廨官界的神威感。由此,随着“八字衙门”具备的象征面貌要素逐步齐全,名副其实的明代公廨终于彻底完成了。
然机构完备后,明朝立即政治糟糕,公廨不能维持多久实际意义。不可否认,明朝轻视公廨的态度对地方官员有很大的影响。至此,明朝官员的廉政思想,及明代公廨的“象征”“威严”角色,均已名存实亡。
明朝建国之际,严格规定了公廨建筑格局。按朝廷颁布的“范式”,各县级以上行政隶属普遍建设。明代公廨基于前代公廨的建筑特征,又受到了宫殿建筑和民间建筑的建筑模式制约加以规整。清代大部分沿袭明代的建筑模式,因有很大的普遍性,一般统称为“明清衙署”。
在明朝统治下,既然设置府、州、县等地方行政区分,就要急于建设公廨。作为明朝政治之“象征”,其兴废情况反映出明朝政治之复杂变局,也和地方政治关系密切。因此,谈及明朝治国的运作情况时,公廨则成为无可缺少的一个政治环节。
明代公廨蕴含的“政治性”“精神性”极强,公廨以宣传国家支配的威信为目的来建设,公廨能够直接传达中央集权的国家命运,并成为明朝统治之精神支柱。由于明朝中央集权的完善,公廨亦奠定了作为“宫阙之末”的历史地位。因此,到清末基本继承了明代形成的建筑模式和礼制思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