畹町是全国袖珍城市的国家级口岸,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小镇

2025-05-15 21:43:16

这是一座不起眼的钢架桥。钢铁的桥身和护栏已经锈迹斑斑,桥面的木板色泽深黝,暗示着时间像桥下的流水一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桥普通,河也普通,不过20来米宽的一条小溪。河之两岸,高高低低的房屋错落起伏,在房屋与房屋之间,一些高大的榕树在热带的阳光下野蛮生长。

惟有当你注视到钢架桥正中那条将桥梁一分为二的铁索,和铁索之上用中文和缅文书写的“中缅国界禁止跨越”的警示牌时,你才会恍然明白:这条看上去普通的河,这座看上去普通的桥,它们其实并不普通。

在畹町桥头,有一只巨大的石碾,它就是当年民工们筑路所用的“压路机”。这种重达数吨的石碾曾经在下坡时因巨大的惯性而发生过多起压死民工的惨剧。仰望大榕树下这只无言的石碾,你能感觉到一个逝去年代的挣扎与抗争正在透过时间的潮水扑面而来。

海关二楼的墙上,书写着陈毅元帅的“赠缅甸友人”诗:君住江之头,我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江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所咏之江则为流经中缅两国的独龙江—流入缅甸后称为伊洛瓦底江,至于细若银链的畹町河,那是伊洛瓦底江的一条小小支流。从畹町望过去缅甸那边,确实是群山林立,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

畹町是著名的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向中国、走向南亚的第一站,是320国道的终点。上个世纪初,是当时我国对外联系的重要国际交通口岸:十万中国远征军跨过架设在20余米宽的界河上的畹町桥出国作战,打击日寇;50多万吨抗日援华物资也通过畹町桥,经滇缅公路输送到国内抗日前线,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重要帮助,名震一时。就是在畹町,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将日寇彻底赶出国门……

由于历史背景的缘故,成为云南一景。近几年为了两国边贸发展的需要,修成更宽更牢固的钢筋水泥桥。桥的两头分别驻有两国的海关、边防检查站等单位。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两国商人、边民在这里进出,一派和平安宁的祥和景象。

伫立于畹町桥上,看着河下的流水,看着穿梭于中缅边境的货车,仿佛看到了抗战时期来来往往抢运物资的车辆,看到曾经回国抗日的南侨机工队伍的身影。但今夕早已不同往日,畹町桥如今只留下了斑驳的历史痕迹,留下了那份只属于她自己的历史厚重感。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畹町桥的游客摩肩擦踵,络绎不绝。

这座长仅20米、宽5米、高9米的小桥,是中缅两国的国门桥。中缅两国的国旗在桥的两头飘扬,站在中缅界河这座普通小桥上,细细研读桥头的史碑,与长眠的人文和历史共同苏醒,想像60多年前的10万远征军踏过桥头,血战国内外的场景,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继续拾阶而上前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碑,旁有纪念馆。沿山路而上,路边的房子都有些年代,街道也整洁。到了公园以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为“华侨旗帜”的陈嘉庚先生雕像以及矗立在雕像背后的南洋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陈嘉庚先生雕像的底座上有“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八个大字。这里的一切是如此的庄严肃穆,让人不免肃然起敬。

站在高处鸟瞰,正可远眺畹町及缅甸九谷镇。涓涓流淌的畹町河宛如飘带,带状形的城市沿河而立。一河、两国、两座城市紧密相连,颇有小山城魅力。历经沧桑的畹町,依然坚守着,骄傲地向世人诉说着这里发生过的传奇故事。

人们自驾千里寻找云南德宏畹町,除了对这块繁华边地及其一河之隔的异国的好奇心外。很大程度是为了寻求生命的价值与感动。身处畹町,总能拾起无数的历史碎片,让现实与历史对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