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富人区成网红旅游点,黄磊张艺兴罗志祥在这拍《极限挑战》
这不是友军,我是真的佩服,太强悍,很多时候我真没那个毅力和决心。
往往走了半小时,我就恨不得躲进一个餐厅或者茶馆、咖啡馆,或者是找个林荫小道里的石凳坐会。
但是这些小姐姐们辛辛苦苦找的地方,住在岭南天地附近的人,天天都能唾手可得,步行两分钟可得,还有大部分人,到阳台或者推窗然后抬眼便可得。
这就是幸福。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你不要天天想着出去浪啊,赶紧努力挣钱然后在附近买套房定居啊。
岭南天地能够成为最热闹的综合旅游休闲片区,热门到连超热门的综艺《极限挑战》也曾在这里花费大半天时间进行录制——是的,没骗你,17年《极限挑战》第三季,当时6月18日来这里录制,那一集主要的录制嘉宾是黄磊、孙红雷、罗志祥、张艺兴、王迅,以及沙溢、王大陆,而黄渤缺席。
那一集,是以佛山功夫和传统文化为核心,几个嘉宾共同代表/寻找自己的武功并进行对决,他们出现在岭南天地的龙塘诗社、简氏别墅(下文有提到)等等地方。
那一集,也是全国人民心疼沙溢的微博热搜的一集,沙溢就是在佛山录制的这一集里,在酒店被轮番戏弄。
说回正事,岭南天地如今发展的这么好,实在是出身好、有贵人、资源多的多种原因综合而成,完全称得上天独厚。
第一,岭南天地是旧时的达官显贵名流定居地
岭南天地以前叫东华里。
东华里的显赫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的街道也不算大,不算长,街上房屋数量可能都不多,住的人家也只有伍姓、杨姓两户,当然,这两户都是当时的富裕人家,算是两户拥有了这条街道的所有房屋,然后当时被称为伍杨街。
富不过三代在伍杨两户人家上得到了印证,大概到了嘉庆年间,相距清初已经过去了120年左右,两个甲子,这两户人家已经家道中落,这条街上的祖屋也变卖与各姓人家。
by @gddeng
其实就是二手房买卖。伍杨两户虽然中落,但这条街道没有中落,在当时的佛山,这条街道所处的位置也算得上是城中央位置,如同现在的广州天河北、上海外滩、北京二三环,能买这里的房屋的,当然是也是富户。
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新贵名流家。
然后这条街道就不再叫伍杨街了,改为东华里。具体更名年份不清楚,大约还是在乾隆帝以后。
看看自嘉庆帝以后的入住名单:
光绪帝年间,尚书戴鸿慈之弟戴鸿惠在这里添置了新居。
同是光绪帝年间,当地文人李兆基在这里创办龙塘诗社,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聚会。
清末,华侨富商、香港广茂泰洋行创办人招雨田也定居于此。
还有那座远近闻名的简氏别墅,主人家简氏家族创办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和双喜烟,流传至今。
……
这样的名单,放到现在的一个小区,想想就知道能有多引人注目。
东华里上的每一座宅子,都是当时的大门大院大户,如今保留下来的称为保护文物的,大概有22处,包括前面提到的简氏别墅:
by @靓大水牛
是佛山保留下来最大的清末西洋建筑,距今约有150年历史。。
庭院深,围墙高。踏入院子大门,约两三米外的左右两边都有两颗两三米高的树,树枝不大,叶子不密,两棵树间隔也恰好两三米,中间形成了走向主楼的小路,两棵大树都向对方倾斜生长,仿佛想要互相拥抱对方,以及给路过的人家提供遮阴乘凉的功用。
两棵树虽小,但树龄已经是百年了。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高耸可入云的主楼。
主楼门前的两颗笔直的大树,也如同主楼一样的挺拔。
也是百年的树龄,伴随着主楼走过百年沧桑,风风雨雨,人来人往。
主楼是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式风格的建筑。岭南一带,由于清末出现过一大批的下南洋的风潮,许多当地百姓从南洋带回来了财富、见识、异域文化风俗习惯,包括我们现在常见的各处岭南建筑的中西合璧的风格,比如骑楼,比如开平碉楼。在中西风格混搭的情况下,一般都放弃了传统中国的土木或者榫卯结构,统一采取新进的砖墙,室内再进行中国风的装修,但摆设以及窗户这些,多半就流行西方风格。
所以我们一般看到那些民国样式的高楼,多数都像一座城堡的主楼:高耸,坚硬厚实的外墙,小阳台,小窗户。
by @Milo Sparrow
正面面对主楼,在主楼的右手边,另外一座同样高度的小楼,就是俗称为“小姐楼”的西楼,也就是简式家族的千金所居住的闺阁。
小楼相比主楼要别致一些,正面的二楼三楼都增设了外扩的阳台,可容四五人同时驻足站立,或者一茶几两人位。
这阳台倒不是说为了增添建筑的样式,而是由于清末时期,当然也包括民国,其实也众所周知,未婚女子自然不能轻易抛头露面,而豪门达官显贵家的千金就更加如此,于是这座小楼的外扩阳台就可以让居住的女性眺望外面情景。
还有前面也提到的龙塘诗社:
这是清朝光绪帝年间的文人李兆基的花园。
此李兆基可不是如今香港四大家族的李兆基。
当时这位李兆基完全就是一个熟读儒家文化的文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搬迁入住到东华里以后,修葺了如今的一座两层的小白楼,小白楼前是一个大的空地,种植上各样花圃绿植,摆上石桌石凳,铺好地面和小路,便是一出优美的花园。
by @BENVISION
李兆基讲此花园对外开放,提供各种诗社活动、文化交流,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当如今我们所有游客步入小白楼游览赏玩时,可能看过的窗花,走过的地面,坐过的石凳,都是当时的风流人物在这里吟诗作对唱和之处,或者是引经据典扯着脖子争论某些热点,然后几位主人家雇佣的仆人动作熟练轻快的来回更换茶水茶点。
热闹,但不吵杂。
如今小白楼的外墙逐渐多了岁月的斑驳。
by @gddeng
继承古时传统婚庆文化的嫁娶屋:
by @一路南风
佛山的传统而又独特的婚嫁风俗:租用嫁娶屋来举办婚事和完成婚嫁仪式。
嫁娶屋就是用来举办整个婚嫁传统流程的地方,包括喜服、花轿、火盆、拜高堂、敬酒等等环节。
佛山有很多嫁娶屋,而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当属岭南天地的文会里嫁娶屋。
这座嫁娶屋,最初可以追溯到伍杨街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当时是由杨姓富户建立,仅供自家子弟使用,到了乾隆后期开始外租,然后随着杨姓家族衰败,伍杨街变成东华里,住进了各姓各户人家,但这座嫁娶屋就保留了下来。
嫁娶屋建筑分割成了一条狭长的巷道,从这条巷道走到尽头就会看到嫁娶屋的牌示。
巷道中间有挂着婚姻登记预约的招牌,如今是佛山禅城区很多年轻人最喜欢的地方。
而每年年底是承传岭南文化的佛山婚嫁旺季,在岭南天地曾多次举办集体婚礼,而婚礼的地点就是在这个嫁娶屋里。
以及东华里如今的标志性建筑,钟楼:
钟楼在设计兴建之初就想着是当成岭南天地的地标性建筑,位置处于岭南天地的中轴线上,建成于2013年,如下图。
整个钟楼的设计以婚庆为主题,设计理念与岭南天地前面提到的文会里嫁娶屋的嫁娶文化互相呼应。
以及大约100多座上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比如集合中西文化的骑楼,小礼堂等。
然后还有各种青砖地面,狭长的旧街巷,以及很多百年的参天大树。
东华里从清初开始显赫,一直到近代民国,也没有没落衰败,不管多少户人家迁出迁入,这里的富贵底蕴依然雄厚,同时这里的生活气息从未中断,总有人家修葺旧居,也有人家扩建新居,使得这里发展壮大,到了今天,21世纪,东华里就成了佛山乃至珠三角、广东地区保留最完整的清朝街道、建筑群的地方。
从高空俯瞰,一大片的古旧民居错落有致的排列,包括翻新似旧的建筑群,切成了横竖曲折纵横的街巷,每座宅子总会有青绿大树,或是一颗,或是一排,部分房屋便掩映躲藏在树叶后。
by @飘
也就是说,当我们去旅行,选择东华里作为打卡地,其实首先了解到上面所讲述的显赫风流历史,然后到了实地,是可以切身感受到,什么叫做慢时光,什么叫做回到过去。
来岭南天地,走一遍所有的狭长的街巷,轻轻抚摸斑驳的墙壁,踩着落叶,走过浓密的林荫,这就是一趟回到清朝民国的复古之旅。
从前叫东华里,名字如今听起来都是文青、小资范的人群最喜欢的,带着诗意,甚至承载着各种厚重的历史感。
如今改为岭南天地,相比起东华里,多少缺失了点情怀。
但这并不妨碍文青小资们蜂拥而至。
来岭南天地哪怕一次,多半也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
岭南天地可以总结为是百栋历史建筑+青石街巷+骑楼+现代商业步行街的完美结合
,这个不假,完全符合事实,但更加有意思的是,在岭南天地里的所有人,人不论老幼,喜好不论文艺、小资、清新、民俗、生活气息,都汇聚在此,当地人会在这里乘凉、带孩子、家庭散步、家庭活动聚餐,外地游客来这里享受复古旅行,两相安好,互不打扰。
很多时候我甚至都不太分得清楚,哪些是常住本地的,哪些是千里迢迢赶来的游客。
我很少见到在一个地方,它既是步行街,又是一个旅游景点,还是一个文物保护片区,是一个古代建筑群。
我也很少见到在一个旅游点,它既是外地游客都想蜂拥而至、来了就流连忘返的,也是当地人每天都来消遣玩乐的。
我也很少见到一个旅游点,是可以集合各色人群的,包括前面讲到的当地老中青百姓,包括喜欢文艺小资范的,包括喜欢逛街购物的。
游览一遍不够的,得两三遍,好好品味这里的百年建筑,静静漫步百年树荫和青石街道。
游览岭南天地,不见得就等于游览了佛山,但不游览这个曾经名为东华里的地方,肯定是每个游人来佛山的最大遗憾之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